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学创新,校区举办了“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学院推荐,共有12个学院的28门课程向校区教师开放观摩。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悉心传授知识,观摩教师们虚心学习,深入交流和研讨,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热烈的反响。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推广作用,营造开放、共享、共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激发教师求知问道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教师凝练成果和反思实践,特别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思想育人功能、颇具育人成效的课程进行宣传和报道。本期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李谷悦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以近现代中国社会建设、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四个选择”的重要性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引领学生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为主要教学任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了解,这为他们深入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和理论素养,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史论结合,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基于以上学情基础,李谷悦精心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以“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为课程主线,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主题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一、古今融汇,史论结合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之一,成为了学术研究与政策推进的热点。长期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需要从政治和学理两个维度入手,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脉络,以“大历史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现状与未来。
基于对当前教育环境与时代需求的深刻理解,李谷悦在教学实践中紧密围绕“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在充分尊重既定教学体系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创新重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既保留原有体系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李谷悦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的调整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热情与使命感。
来自翻译学院“英语+法学”双学位班的徐浩洋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表示,李老师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讲解得妙趣横生,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于历史学习的刻板印象。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能系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新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从而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同样,来自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的访问学者李福鑫,在现场观摩了李谷悦的课堂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李福鑫指出,李谷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授课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起全面的“大历史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还激发了他们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李福鑫认为,李谷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拓宽教学视野有着极大帮助。

二、创新翻转,学用相长
课程团队具有丰富的翻转课堂改革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引导学生登台进行专题性汇报,与中学历史课程侧重于历史知识的呈现有所不同,该课程聚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塑造和历史思维视野的深度拓展。李谷悦在翻转课堂环节中设置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多个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拍摄、剪辑、制作视频的方式,阐发自己的感想,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动、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有机融合。来自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徐小龙在观摩了李谷悦的课堂后表示,李谷悦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以讲故事的方式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关联,以创新汇报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对自己很有启发。

三、问题驱动,引智促思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李谷悦深感提升教学质量离不开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精准把握。对此,李谷悦师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多种调研方法,深入探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通过多方面调研,他发现了一些仍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重“史”轻“论”倾向,往往过度聚焦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等史实性内容的机械记忆,而对于隐藏在这些史实背后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却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学生的历史认知过于碎片化,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面对以上问题,李谷悦巧妙运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设置了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在巩固中学阶段所学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重新构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体系。李老师在课堂上阐释了 “革命史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关系,使得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补关系,有效避免了学生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和误解。
来自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王克灵同学表示,李老师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教学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与中学历史课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她不仅能感受到知识的广阔,更能领会到理论的深邃。通过回顾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她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决心。
李谷悦简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讲师。主要从事党史与中国革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讲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曾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山东大学教学能手、山东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案三等奖、山东大学(威海)“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指导学生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与一等奖,担任校区“明德国学社”指导教师并多次获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近年来,在《史学月刊》、《古代文明》、《原道》、《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参与《儒家思想导论》课程申报省一流建设课程(第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