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学创新,校区举办了“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学院推荐,共有12个学院的28门课程向校区教师开放观摩。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悉心传授知识,观摩教师们虚心学习,深入交流和研讨,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热烈的反响。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推广作用,营造开放、共享、共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激发教师求知问道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教师凝练成果和反思实践,特别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思想育人功能、颇具育人成效的课程进行宣传和报道。本期我们走进商学院巫威威老师的《产业经济学》课堂。
《产业经济学》是商学院为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产业经济学从中观层次出发,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等内容,是现代经济学的新兴领域,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产业经济学》课程聚焦大变局下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实践、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与促进产业发展为己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课程丰富完善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也为各级政府制定和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为企业制定市场经营与竞争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智能时代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人类智慧的结晶“知”,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识”,使他们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中发现现象、组织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认识世界和躬行实践的方法。就《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而言,国内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线上学习资源,互联网实时更新产经新闻、行业报告,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产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线下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巫威威认为,《产业经济学》课堂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多维度认知体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与方法剖析产业经济现实问题,以满足学生认识现实世界、提升思维能力的高阶需要。
因此,巫威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绘制思维导图、撰写研究报告、小组讨论、团队案例分享、“产业经济学家梦工厂”主题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融入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中蕴含的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商学院青年教师孟祥旭观摩该课程后表示,产业经济学课堂上,学生的主题汇报很精彩,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巫威威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并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技术赋能,拓展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交互沟通,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手段有效拓宽了课堂的时空边界,为学生创设了共学互辩的学习环境,能够高效助力学习者和引导者及时沟通、交流、分享、协作,既可以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助学作用,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学习参与度。
巫威威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雨课堂、智慧树、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使用讨论区、弹幕、随机点名等平台工具,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情况,在融洽和谐的互动氛围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充分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科学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师、生、机交互。课下,巫威威一方面根据平台数据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向学生推送电子学习资源、布置课后作业,形成学习和考核的教学闭环。商学院青年教师代宗利在观摩后表示,课堂中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例如学生汇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教师参与、教师反馈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例如视频、雨课堂等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润物无声,培根铸魂
《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契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将德育活动与智育活动有机融合,着力于学生品格塑造,帮助学生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繁荣的大我中去。
巫威威用心选择教学资源,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既涉及先进产业发展经验又契合“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既有宏观国际叙事层面案例,又进一步结合我省及各地市产业发展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相关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生发对国家建设的理解认同和自信自豪之情,并在熟知产业概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现对个人学业和人生的合理规划。
巫威威简介:商学院经济系讲师,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校级教学能手。所授课程《产业经济学》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担任本科生导师,连年荣获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研项目5项,荣获教学奖项7项;热心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所指导的科研立项团队多次获得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