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专业建设  |   实践教学  |   招生信息  |   支部风采  |   有问有答  |   服务指南  |   校友服务 

站内搜索: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工作通知  >>  教研科  >>  正文

关于开展2017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的预通知

创建时间:2017-12-18 17:30:40    点击数:

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经研究,学校决定近期开展2017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为保证立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有关事宜预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学校本科教育中心工作,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聚焦“三个转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引领性、彰显人文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国际性”的一流本科教育。

二、立项范围

本次教改立项分为校级重点课题和校级一般课题。鼓励跨学科、多层面的合作研究项目,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参与。

(一)重点课题

重点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两年,主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教研教改热点问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支持以下领域的专项或综合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其中给出的项目名称为建议题目,题目亦可自拟。

领域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编号

建议题目

主要内容

1-1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整合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组成合作教学团队,探索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包括:

1)建立涵盖第一、二课堂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与成绩评定方法等。

2)完成3门以上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3)建立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并能够用该方法评价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4)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探索跨学科专业的实践路径。

1-2

科研反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具体要求包括:

1)建立涵盖第一、二课堂的科教融合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与成绩评定方法等。

2)完成3门以上课堂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课程设计,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3)建立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并能够用该方法评价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4)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1-3

课程模块重构的研究与实践

以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成效、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为目标,设计由内容相近、有内部联系的课程组成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3~4门课程(10~15学分)以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构成,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体要求包括:

1)完成至少一个课程模块设计,明确模块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细分课程知识点并形成课程模块思维导图。

2)基于课程模块思维导图,建立支持各个知识点学习的课程资源。

3)统筹设计教学方法、策略、成绩评定、成绩反馈机制,促使学生达成模块教学目标。

4)模块中所有课程均完成至少一次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能够体现模块整体设计。

5)设计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评价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4

在线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的微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在专业认证与评估框架下,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指引,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凝练5-8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微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教学设计,探索在线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要求包括:

1)完成至少一个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2)形成线上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网上视频、练习测验题;课堂研讨、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素材等。

3)对所有课程至少开展一次教学实践,建立起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与成绩评定反馈方法。

4)建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并用于评价课程实施后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5)探索适用于在线与课堂学习融合的微专业教学模式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完成至少一个学期的质量保障实施。

注:MOOCs制作费用另行解决。

1-5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协同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具体要求包括:

1) 建立涵盖第一、二课堂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与成绩评定方法等。

2)完成3门以上协同课程的设计,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3)开展青年教师培训项目。由企业组织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与行业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共同制定教学、学生管理、安全保障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并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5)探索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的机制。

1-6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多年来,威海校区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已经成为校区办学特色。围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扎实做好总结,认真梳理问题,以“两方向”(“派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方向)、“三个层面”(“学生交流”、“专业教师交流”与“合作研究”三个层面)、“多种形式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学术报告及国际学术会议相结合”、“个人交流与建制交流相结合”、“课程、人员国际交流与国际化校园氛围相结合”、“现实交流与虚拟交流相结合”等方式),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国际化进程,探索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求包括:

1)建立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和专业培养标准。

2)构建、优化具备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3)将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应用于本科教学(要有典型案例)。

4)完成5门以上全英(双语)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专业)。

5)积极推动学生国际化交流项目。

6)积极推进专业教师交流与合作研究,建设一只国际化师的资队伍。

领域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编号

建议题目

主要内容

2-1

新生研讨课程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

探讨并解决在我校推进新生研讨课建设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具体要求包括:

1)研究通过新生研讨课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变,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

2)研究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选取的方法与特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如何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何有效评价学生课程表现等。

3)研究新生研讨课的质量保障,包括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等。

4)有不少于三门新生研讨课至少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2-2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探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如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关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具体要求包括:

1)探索实践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如何支持相关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2)探索公共基础课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新与改革,探索问题式、案例式教学等。

3)建设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4)探索与实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深度融合。

5)建设多校区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

领域3:创新创业教育

编号

建议题目

主要内容

3-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探索建立适合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要求包括:

1)规划建立能够支持教学目标达成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体系布局,至少包含3门核心通识课程(6学分),以及若干第二课堂教育环节,年度能够容纳总学生人数不少于1500人。课程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2)针对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鼓励跨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

3)探索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改革,推动研讨式、案例式、真实情境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设计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研究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的质量保障,包括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等。

注:课程建设经费可另行申请。

3-2

实践竞赛与理论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竞赛为基础,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以实际系统为对象,打破学科界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鼓励学以致用在动手中完成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包括:

1)  研究探索创新实践与理论课程深度融合的机制与途径,一方面扩大竞赛学生受益面,另外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

2)  完成不少于3门跨学科实践竞赛课程的建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等,每门课程有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3)  探索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与途径,将其应用于上述学科实践竞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领域4:实践教学

编号

建议题目

主要内容

4-1

实习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查找实习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寻求提高实习实验实践质量的手段,具体要求包括:

1)          建立与完善实习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实习制度、完善实验规范与流程、教师工作职责等方面。

2)          建立完善的实习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习实验实践各环节,科学设计质量标准文件,并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

3)          建立与标准相对应的评价要素表及相关表格。

4)          整套体系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实践,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修订。

4-2

加强一二课堂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具体要求包括:

1)探索与实践一课堂和二课堂的融合,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包括利用MOOCsSPOC、微课、以及其他网络资源,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促进一二课堂之间的相互融合,探索课堂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包括创新创业工作的整体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等。

领域5: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编号

建议题目

主要内容

5-1

院办校背景下,学院基层教学组织重构的研究与实践

在院办校背景下,探索学院主导下的适应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要求包括:

1)探索适合本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运作方式、考核奖励办法等。

2)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建立完善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实习实践、学生学习指导等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

3)完成本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重构,有至少一年的运行实践,并评价其在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效果。

5-2

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研究与探索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的管理模式与路径,具体要求包括:

1)探索多校区办学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成果。

2)探索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相关机制应有不少于一年的运行实践。

3)探索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证不同校区之间质量标准的一致性,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应有不少于一年的运行实践。

4)建设适用于多校区办学的教学资源,探索在线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二)一般课题

一般课题研究时间通常为一年,主要是为了打造一个课程教学研究、实践与交流的平台,解决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将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建议方向

主要内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1.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时间。

2.利用网络开放课程资源服务教学。

3.探索课外学习、课内研讨的教学模式改革。

研讨课的内容设计与氛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

1.探索各类研讨课的内容设计。

2.研究研讨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3.营造适于研讨的氛围的实践。

注:不包括新生研讨课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学习模式研究

1.探索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移动学习技术设计课程。

2.利用信息技术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如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跨学科课程

1.探索建设覆盖多学科领域的课程。

2.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定位。

3.建立基于项目、案例、实际问题等的新型教学模式。

4.探索并实践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机制。

国际化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1.将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应用于本科教学。

2.利用各类网络开放资源,探索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行动研究的理念促进教学创新

1.探索行动研究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2.由教师共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

3.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探索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的有效方式。

2.探索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等,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体验。

3.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研讨式、体验式、案例式、情景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

学生学习模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1.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系统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

2.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评价机制,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教学管理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1.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教学管理各环节查找管理中的问题与疏漏。

2.针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三、项目要求

        (一)项目支持

重点课题支持3万元;一般项目1万。获省级立项后,将按照省级支持额度配套。

    (二)项目申报要求:

1、重点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高级职称,能够针对关键问题进行整体、系统研究,项目主体必须是团队,团队成员可以跨学院(部门)或者跨学科;校级一般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管理经验。

2、项目组成员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人数适中,分工明确。

3、每个人最多可参与两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只能主持申报一个项目。

4、同一选题已列入上级主管部门课题立项建设的不得重复申报。立项在建的校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中尚未结题验收者,第一主持人不得再次申报。

        (三)项目结题要求:

1、校级重大课题:

(1)完成教改立项时约定的研究任务,并提交结题报告。

(2)完成教改论文2篇,并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录用)教改论文不少于1篇;

(3)参加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会议,并做大会或分会场发言,不少于1次;

(4)面向全校组织不少于1次校内教改交流研讨会。

2.校级一般课题

(1)完成教改立项时约定的研究任务,并提交结题报告。

(2)完成教改论文1篇。

(3)参加学校举办的交流研讨会,并进行主题报告。

四、申报遴选程序及材料要求

(一)选题意向申报

各学院(部)应按照相关要求广泛动员,择优申报,填写《2017年山东大学(威海)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申报意向汇总表》(附件),于12月25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教研科。

(二)正式申报遴选程序

学校将结合省教育厅正式发布的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申报通知(12月底左右),发布我校立项申报通知,组织专家对正式申报项目进行择优遴选,并经相关程序后确定立项名单。

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教研科(知行楼201室),联系人:袁伟、吕建,联系电话:5684091。

特此通知。





综合教务系统
毕业论文(设计)系统
试题库在线平台
教学资源库
教育部考试中心

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

地址:山东威海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电话:0631-5688326

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 @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