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专业建设  |   实践教学  |   招生信息  |   支部风采  |   有问有答  |   服务指南  |   校友服务 

站内搜索: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工作通知  >>  教研科  >>  正文

关于开展山东大学(威海)2022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创建时间:2022-01-08 09:26:25    点击数:

各教学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鲁教高字〔2019〕6号)和《山东大学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山大字〔2019〕7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山东大学(威海)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见附件1),校区决定实施“七个一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培育工作,为“四新”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校区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现启动校区2022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计划与课程类型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实施“七个一批”建设计划,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余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具体课程类型如下:

(一)建设一批思政课金课。建设一批具有导向性、代表性、引领性的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金课。课程须是国家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设一批“课程思政”金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深度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重点支持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聚焦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课程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育人效果显著,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三)建设一批“四新”金课。依托学科优势与特色,转型升级或新开发建设一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均具有一流水平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打造一批“四新”课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及产教融合的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将前沿学科知识、专业培养理念、行业先进核心理论和成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聚焦“四新”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建设一批高水平、引领性的新工科、新文科精品课程集群,注重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四)建设一批通识教育类金课。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淡化学科知识分类,直面人格素养培育。基于通识教育课程“三层次”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七模块”建设理念开发建设一批一流课程,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与拓展培养计划有机结合,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使学生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五)建设一批“双创”金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六)建设一批全外文国际化金课(国际学分课程)。课程由海外师资或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访学等经历的专任教师授课(鼓励海内外师资联合授课),突出国际化课程特点,定位清晰,全外文授课,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为宗旨。引进或翻译出版与课程匹配度高、适用性强的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严格审核后为课程使用;建设全外文教学质量标准和课件,优化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全外文教学的课程试题库或试卷库;改革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设计,依托在线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国内领先、山大特色的全外文国际化课程群。

(七)建设一批实践类金课。依托实习教学基地、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教学科研平台,科学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支持学生进入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合理吸收各类竞赛培训进入课堂。课程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基于虚拟仿真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培养。

二、申报范围及条件

(一)申报课程须为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教育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等。

(二)课程负责人须为校区正式聘用的教师。课程团队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鼓励具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或教学成果作支撑,或拥有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荣誉,或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励的教师优先申报。

(三)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每人限报一门课程,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申报课程每人不得超过两门。参考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要求,课程团队原则上不超过5人。已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不再参加此次课程申报。

(四)申报课程须于2022年1月31日前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优先支持具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础,或使用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或选用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规划教材的课程。

(五)申报课程应符合“七个一批”一流本科课程中相关类型课程要求,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学产出为导向”和“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理念,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强化课程的思想性,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2.课程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五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无思想性科学性问题。内容结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适用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以学为中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三、工作程序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采取“教师(团队)申报、院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遴选”的建设方式,扶强扶特,突出创新。

(一)教师申报。鼓励以课程团队申报,课程负责人填写《申报书》(详见附件2)并整理相关支撑材料,向所在院部申报。

(二)院部推荐。各院部根据自身课程建设规划、学科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择优推荐申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院部推荐排序情况需进行单位内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三个工作日。

(三)审查审核。申报课程所在单位应对申报课程资格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申报课程的内容、教学活动和所有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对课程团队以及课程政治性、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把关。教务处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四)专家评审。校区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对课程的学术水平、内容质量、授课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审结果,按照程序确定2022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四、报送材料及其他

各单位请务必于2022年4月8日前将申报材料纸质版报送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

需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包含:

1、《2022年山东大学(威海)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汇总表》(详见附件3)。纸质版一式一份,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签字,盖院部章;电子版以EXCEL格式提交。

2、《申报书》及附件材料。纸质版《申报书》与除视频外的附件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一份,签字盖章处需完整。

附件材料注意事项详见《申报书》中“七、附件材料清单”。具体包含:

(1)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10分钟“说课”视频;

(2)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3)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

(4)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

(5)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

(6)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

(7)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

(8)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9)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10)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暂不需教师提供,由教务处组织听课出具);

(11)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选择性提供);

(12)其他材料,不超过2份(选择性提供)。

以上电子版材料,《申报书》命名为“课程名称+申报书”,附件材料命名为“附件1+课程名称+说课视频”“附件2+课程名称+教学设计样例”等。每门课程的《申报书》与附件材料放在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课程名称+申报材料”。以院部为单位,将所有课程的申报材料打包,以“院部名称+一流课程”命名发送邮箱。


各教学单位作为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主体,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严把质量关,把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作为本单位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单位实际,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建设支持和激励机制,加强经费协调配套,加大对本科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联系电话:(568)4091;

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地点:知行楼210室;

邮箱:sduw.jy@sdu.edu.cn


附件1:山东大学(威海)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附件2: 2022年山东大学(威海)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附件3:2022年山东大学(威海)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汇总表

附件4:附件材料模板(部分)

教务处

2022年1月8日





综合教务系统
毕业论文(设计)系统
试题库在线平台
教学资源库
教育部考试中心

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

地址:山东威海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电话:0631-5688326

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 @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后台管理